
回首昨日,
一生辛勤只为救死扶伤;
今朝,挥毫泼墨书写仁心仁术。
看他们用寥寥数语,
写下行医者悬壶济世的杏林箴言。
专家简介

赫烜,辽宁省沈阳市人,1964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,1971年参加山西省西学中班学习;主任医师、教授。曾任我院中医科主任;担任山西省老年学学会抗衰老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、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。承担《复方防衰1号抗自由基对老年性疾病的影响》科研课题,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2016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的首批“山西省名老中医”称号。
学医趣事
那会我们中医科于慎中主任总说我,“你看,冯大夫、高大夫订了那么多种杂志,你就一本杂志也不订。”其实那会我的工资不高,我又特别爱吃,又经常吃食堂,花销也不少,就没有钱订杂志。我就开玩笑地说,“于主任,他们订那么多杂志,等他们不看了放在桌子上,我拿来看,哪怕我就看一篇,我也能挖掘到里面的精华,用到实处来。”说得我们于主任哑口无言。
实际上中医是讲悟性的,当然可能你多看点书、多学点东西,你的悟性就会高一些,你开的处方就越能对症下药,效果越好。要是不谦虚的话,就什么都学不到。实际上,我们好多东西都是“偷”学上一辈老大夫的,像姬乾园等,姬乾园老师的处方就特别好用,我现在好多处方还是偷学姬老师的,就是你要会“偷”,你要是自视清高,不尊重老前辈,就会觉得“我开的处方其实和他们也差不多”,要是有了这种思想,那你就学不到东西。

孜孜不倦的学习,用心为患者解除病痛,是我一生的追求。
——赫烜
行医感悟
当时提笔的时候也没有多想,我觉得我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。我觉得做人就是这样,就像我写的“孜孜不倦的学习”,那会儿跟着老一辈的医生学习,从杂志里、书籍里自己学习,包括我到现在还不断的看中医书。当然,现在看和过去看不一样了,现在我看书是因为兴趣,去发掘中医书里一些古人的观点和诊断方法。比如说像《黄帝内经》中讲了很多治肿瘤的问题,像现在甲状腺癌、肺结节之类的特别多,用了书里的阳和汤效果很好。
“用心为患者解除病痛”算是我的写照吧,可能别人不理解,随着我年龄、医龄的不断增长,接触的疑难病人越来越多,年轻的时候可能接诊的病人都是发烧、咳嗽、拉肚子之类的,现在接诊的好多都是甲状腺癌、脊髓脱髓鞘之类的。有人觉得可能中医看不了这些病,就把病人推到别的科了,这样的做法实际上病人不受益,自己也不成长。我可能比较认真一些,看的书相对多一些,可能看病的时候就会想起来书中某个某个处方可以对症下药,所以好多病人三四十年就一直“跟着我”,病人就说“我一没办法了以后就得找你,你能给我治”。其实不是我能给他治,也不是我能看百病,是我会拼命的给病人想办法,尽一切办法希望能帮到病人,让病人尽快好起来。
小故事
那会儿于主任经常让我去儿科会诊,儿科的老主任是魏秀勤,从北京调到山西来的,很直爽的一个人,可能大家就觉得她比较“凶”,做得不对的地方会特别严厉的批评你,跟着魏主任查房的那段时间,对我受益匪浅。我原来是学西医的,跟着魏主任查房给了我好多西医的启发与新的思路。那会在儿科,一上午发烧、咳嗽、拉肚子的孩子络绎不绝,忙忙碌碌一上午,很辛苦,确实比别的科室要累。看病的同时你还得忍着孩子们又哭又闹,可是下了辛苦你就会有收获,把孩子们一个个健康快乐的送出院时,那种感觉真的很好。其实我的专业也不是儿科,可能是因为看的孩子多了,孩子们一病了,家长就都来找我,所以后来在大家的印象里,我就渐渐变成了一个儿科大夫了。
以上内容根据赫烜主任口述录音整理。